发布时间:2025-04-05 16:06:47源自:本站作者:PB2345素材网阅读(14)
并且,这仍然能类比于物质名词的用法,比如水究竟指分布于某处的水还是水的总体,并无本质差别。
而作为形而下的器,就是形以后,或者说已成形质的品物。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
也可以理解为乾坤所代表的事物,那么蕴含于乾坤之中的易就是易道了。形而下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易传·系辞上》的一个著名论断,在中国哲学史乃至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就字面意思看,易和太极之间不存在生和被生的关系,也就是说二者是同在的。正如上引朱子所说:《易》之所有,阴阳而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71页。
因而,乾坤,其易之缊邪一段中的四个易字,其实就是次生易。所谓继之者成之者,讨论的是天地在生人的过程中将其作为性的次生易即一阴一阳之道赋予人的情形,也是人从天地那里获得(继之)次生易即一阴一阳之道以成(成之)己性的情形。所以他说: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颖达则说:‘乾坤其易之缊邪者,上明尽言尽意,皆由于易道,此明易之所立,本乎乾坤。从气之始的太初,到形之始的太始,再到质之始的太素应该是太极形成的过程,而气形质俱而未离的浑沦,则是太极的完成状态。‘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宣三年》:‘……非子而谁?而谁,谓其谁也。
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个道理。正如上引朱子所说:《易》之所有,阴阳而已。
(《老子·二十八章》)朴是道的别名,器即万物。其实,下学而上达一语更有可能反映了孔子的治学方式。犹若树之枝干生乎根株,根株毁,则枝条不茂。子贡曾经这样感叹孔子的学问: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朱子全书》第13册,第98页)和孔颖达、崔憬一样,朱子也把形理解为形质。19.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08页。在我看来,在《系辞》中,除了易之为书和易之为道这两种用法之外,易还有一种重要用法,这就是作为宇宙本原的易。其五行之气,人物咸禀受于此,则形而上者也。
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9】据此,易有太极是说易为太极易即太极。
(《系辞上》)从行文看,这段文字以是故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段落。大意是乾坤形成,其抽象、超验的方面叫做道。
清人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七:而,犹‘其也……《论语》:‘而谁以易之。如果一定根据形,而上者谓之道。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皆由天地所生,在这个过程中,天地便将其性赋予人和万物,这样人和万物就拥有了自己的性。【5】和孔颖达一样,戴震也把上下解释为先后。同当今注家一样,第一种情况认为这四个易字皆指《易》之书,如朱子曰:《易》之所有,阴阳而已。汉人桓谭《新论·正经篇》曾经说:扬雄作《玄书》,以为玄者,天也,道也。
17.蒋伯潜广解《语译广解四书读本》,第80-81页。也就是说,所谓器,指的是有具体形象者,在这里就是指乾坤的物质存在形态,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中具体的、可以观察到的天之象、地之形。
(《周易集解纂疏》,第611页)他也从易的字义出发,将其理解为动用。【10】这个易字与老子的道、孔子的元、扬雄的玄字并举,当为宇宙本原。
何晏注引孔安国曰:下学人事,上知天命。(《周易正义》,第340页)至于易字,有的学者理解为易之为书,如王夫之曰:是故《乾》纯阳而非无阴,《乾》有太极也。
形而下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易传·系辞上》的一个著名论断,在中国哲学史乃至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两举中人,以其可上可下。(《朱子全书》第16册,第2572页)阴阳,气也,形而下者也。《中庸》言鬼神之体物而不可遗,即物之不离阴阳五行以成形质也。
然而,提出一种价值也许并不难,难的是使人们自觉地遵循这种价值,其最有效的途径便是赋予这种价值以神圣性。若乾坤不存,则易道无由兴起,故乾坤是易道之所缊积之根源也。
从故曰至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为第一个小段落,视之不见以下是第二个小段落。《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是故二字表明,第二个段落是对第一个段落的进一步推论和说明。(《周易正义》,第356页)根据孔氏的解释,这段文字是说,易是由卦象构成的,而卦象又来自法像万物。
今查先秦古籍,形字能够用来表达宇宙和天地的形成。也就是说,《系辞》的道和老子的道风马牛不相及,不可混为一谈。(《船山全书》第一册,第1028页)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也就是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味着道在形质之先,器在形质之后,道先器后。
天地之资始资生,动植物之灵识生性,皆形而上者也。直举阴阳,不闻辨别所以阴阳而始可当道之称,岂圣人立言皆辞不备哉?一阴一阳,流行不已,夫是之谓道而已……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
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14.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第1021页。
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船山全书》第一卷,第1024页)在这里,他是以各个卦爻及其变体皆有太极来论证易有太极的,而卦爻及其变体当然属于《易》之书的范畴,因而他是把易作为《易》之书来对待的。
欢迎分享转载→ ymbo2.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